现在我们国内的地方政府,一般热衷于做两件事:一是承办大型活动,如体育赛事、博览会、高峰论坛等等;另一则是搞突击建设,突击建设场馆、楼宇、景观以及交通。而且这两件事往往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起来,所以我们也就荣誉出品了一大批爱赶工期的地方政府。
不过赶工期也引发了很多恶果,质量问题首当其冲。我们随意翻阅一下新闻就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如《深圳地铁赶工期致事故频发》、《呼和浩特市一区政府大楼为赶工期发生坍塌事故》、《赶工期惹的祸 广西又现安置房豆腐渣工程》等等。可以看到,近几年由于赶工期而酿成的事故并不少见,在地方政府华丽的高效率的金玉其外下,我们百姓使用的确实无奈的低质量的败絮其中。因此也难怪有人说,赶工期已经取代腐败成为了我们建筑质量的第一杀手。
所以现在很多政府也学聪明了,为了避免麻烦,不再光喊一句“大干100天”之类的口号了,比如津市政府现在就改喊“争分夺秒抢进度 保质保量赶工期”,葫芦岛也有个相仿的口号“加班加点抢进度 保质保量赶工期”。从当前的使用频率来看,估计未来几年这句“保质保量赶工期”会成为各地方政府的热门词汇。不过我们想想就知道,速度与质量是很难共存的,3年建设期的项目你1年就建设好了,其中没有质量问题那才奇怪。
首先从建设设计上开始说,现在个别政府很多项目为了赶工期,发明了一招先干后设计,开创了后现代无脑主义建筑的流派。更多的政府也采用了一边设计一边建设的路子,画一点建一点,效率极高。如杭州地铁塌陷事故后就被曝出施工方为赶工期存在边规划边建设边修改的“三边”现象。这样的赶工期方式显然无法全面考虑施工所涉及的其他因素,容易形成整体结合后的质量问题。同时由于如此建设出来的项目的设计方案往往都是没经过论证的,所以从设计商就非常容易产生先天不足。
其次,赶工期从材料和管理上也会引发质量问题。比如惠州市就发生了惠深沿海高速为赶工期,材料未检测就安装的情况。而为了赶工期取消或减少材料检测环节的不仅是惠州市,很多地方政府也采用了减少签字人员,缩减环节,降低要求等方式来提高建筑材料和设备进场速度。同时为了提高速度,在管理上对以前需要返工的纰漏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曾有某工地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巡视员来查看时发现两天前建的某处有轻微质量问题,本应返工重建,但向上汇报后考虑到如此又要多耽误一周的完工时间,于是就凑合过去了。
同时,由于疲劳施工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也很常见。人毕竟不是铁打的,不管再怎么发奖金来提高积极性,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还是会酿成质量下降。即便是幼儿园小朋友累积木也知道这个道理,10分钟和5分钟搭出来积木塔的抗摇晃程度肯定是相差极大的。
此外我们还应当意识到,赶工期带来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质量问题那么简单。
比如很多地方政府现在为了赶工期而未批先建已经是家常便饭,这种先建后批也就等于是绑架了审批部门,这就容易带来环境问题。而对主要河流的污水排放、居民区的大气污染等等,还会引发群众的对立。
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还有民生问题,例如很多地区为赶工期搞24小时不间断施工,对周边居民的休息造成了很大影响。由于施工速度远远大于建筑垃圾处理速度,大量杂物被就近对方,也对周围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不便。还有更夸张的,据报道,合肥高铁项目为赶工期建高架桥横跨居民楼,火车就在居民的头顶上跑,甚是吓人。
同样,赶工期施工对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也是巨大的威胁。曾有一份数据指出,夜间施工发生事故的几率是白天的七倍。同时疲劳施工、快搭手脚架、未有施工现场交接的高速轮转作业都会对引发工地事故,这也是我们对赶工期行为最为担忧的一点。
在国外很多国家,赶工期甚至是被禁止的。不过在我们的官员更多考虑的是自己任期就那么四五年,施工上六七年这政绩就不是自己的了,甚至剪彩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在政绩优先的指导思想之下,不赶工期的政府反倒不是好政府了。但在这种大环境下,最近南京政府表示,南京市的地铁建设不会为青奥会赶工期,这终于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也希望在南京的带头表率之下,政府门户网站上“保质赶工期”的报道会越来越少,媒体上“废寝忘食挑灯夜战赶工期”的新闻也越来越少,我们那些由于赶工期酿成的悲剧惨剧也就此慢慢淡出视野吧。